多肉植物為何產生病害?如何防治

多肉植物甚少病蟲害,非洲大陸嚴酷的環境,造就了多肉植物強大的適應能力,估計是外來物種的原因,常見的紅蜘蛛,介殼蟲,都不見蹤影,偶爾土裡會飛出個小黑蟲,也無傷大雅。


  不過,也有一些花友說過多肉植物病蟲害的事情,主要是覃蚊一類飛蟲的幼蟲對幼苗根系的危害,這可能和這些花友用的土壤性質有關。這些花友在介質中添加天然的成分如腐葉土、煤渣等,甚至全部使用這些材料。天然的東西環保是不錯,但是很難避免蟲卵和病菌的寄留。時間一長,長出蟲子來也是理所當然。
  對於普通園藝愛好者,用的最多的花藥無外乎多菌靈、甲基托布津、百菌清之類的廣譜類殺菌劑以及夫喃丹之類的過期農藥(夫喃丹由於劇毒、高殘留,已經被國家列為禁藥)。對於家庭栽培來說,以上幾種藥物已經足夠應付常見的各種病蟲害了,但是具體用哪種藥,怎麼用,卻是另有玄機。

 

  一般園藝植物的病害常見有腐葉病,根腐病,以及真菌感染造成的系列危害,每一種病症如不及時加以處理,都會導致植物部分器官的腐爛乃至全株死亡。但是對於多肉植物來說,細菌性的腐葉、腐根卻極少發生,(物理傷害後沒有及時處理傷口的除外)唯一對多肉植物威脅最大的是真菌導致的感染,具體表現在通風不良、潮濕及栽培介質消毒不良後的大面積真菌感染,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長毛」。尤其以幼苗階段爆發概率最高。假使真的爆發了什麼病害,也可以參照多肉植物的病蟲害防治。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土表的「長毛「是真菌感染,是一種病態的表象,而介質內部的菌絲則是土壤有機質分解的必然現象,是一種正常現象。真菌的感染會以植物的組織細胞作為營養的來源,最終導致植物的組織潰爛。而介質內部的菌絲則是一種食腐菌,也是分解介質中有機物幫助植物吸收的一種益生菌,不會對有生命力的植物本體產生危害。(細菌繁殖過程中產生的熱量除外)這兩者需要區別對待,切勿一棍子打死。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在抗菌類藥使用方面,也需要有所選擇。我們都知道,多菌靈及甲基托布津是廣譜抗菌性藥物,主要針對細菌性的感染。而百菌清則是主要針對真菌類的消殺。在家庭栽培多肉植物過程中,由於主要以抵抗真菌感染為主,所以預防型施藥應該以百菌清為主藥,為避免抗藥性的產生,可以間隔交替使用多菌靈及甲托進行配合。而在修剪、整形後用於傷口的處理,則應當以多菌靈和甲基托布津為主,百菌清的效果相比就會差很多。藥物使用應當注意「預防為主、交替使用、提高濃度、減少次數」這16字口訣。

 

  預防為主,就是防患於未燃,在苗頭開始前就進行控制,不要等到看見病了再去用藥,此時哪怕控制住了,也會影響植物的品相,乃至以後的健康。一般季節交替的時期是預防性施藥的關鍵節點。
  交替使用,也就是防止菌類抗藥性的產生,同樣的藥物最多連續使用3次,就應該換其他的。否則,抗藥性一旦產生,施藥就如同澆水,毫無效果。而且你也會因為少了一種可以替換的藥物,而使其他藥物的使用頻率提高,導致其他藥物也因為抗藥性而失效。
  提高濃度,這是對動物、植物都通用的一個用藥策略,對於常規性的疾病以及爆發式的急性感染,在說明書濃度的基礎上,提高30-50%的濃度,可以在短時間內取得良好的效果,讓被感染的個體在高濃度藥物製造的無菌環境下,通過加強管理和後續保養來提高自身抵抗力,及早恢復健康。
  減少次數,這是相對提高濃度而言的,上面也說過,土壤中有益生菌的存在。滅菌藥物在治療的同時,也會無區別地殺滅益生菌。而益生菌對於改良土質,防止板結是有好處的。所以用藥要考慮到這一因素,使用藥物不要過於頻繁。要給益生菌以適當的生長空間。另外,減少用藥的次數也可以避免抗藥性的產生。建議以預防為主的施藥間隔為2個月,季節交替期間可以適當增加。

 

  最後介紹2則小竅門:
  1、播種後,如逢連續陰雨,盆土過於潮濕,盆內極易爆發真菌,此時必須給藥。但是由於盆土已經處在一個非常潮濕的狀態。再進行常規施藥無疑中給潮濕的環境又增加了水分,對於種子的萌發是十分不利的。這時,可以將藥物的干粉直接均勻地撒在盆面,而不需用水進行稀釋後噴灌。
  2、常規滅菌藥物是使用滑石粉作為載體的粉狀物,(我們看到的白色粉末其實就是滑石粉,而真正藥的成分是看不到的)稀釋噴灌後,會在植物表面形成白斑,影響植物美觀和光合作用,而且很難清除。建議在藥物進行配比稀釋後靜置2小時,待滑石粉沉澱後,僅使用上清液進行噴灌(也就是藥物的有效成分),則可避免以上污染。
      通過本文的詳細介紹,希望大家能夠有所收穫!感謝大家對多肉時光網的支持與關注!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