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多肉植物在秋季吃胖?
想要增肥就得先瞭解一下什麼是「肥」以及為什麼要「肥」。
「肥就是胖,胖就是肉多。」這句話顯然是錯的。每個關注過減肥的童鞋都知道,人身上的肉的數量是基本固定的,胖出來的是油,也就是脂肪。脂肪有什麼作用?最主要的當然是儲存能量,以備不時之需(其他若干作用與本文無關,不一一熬述)。所以「肥」其實是一個預築城牆,以防萬一的過程。當然,這裡不談那些吃多動少的胖童鞋,也不談易胖體質,只討論一個普遍現象。這種現象其實在動物身上更為明顯,春夏食物豐富的季節,許多動物會變得苗條纖瘦,以便活動。而到了秋冬食物匱乏的季節,就會讓自己及時變胖,儲存足夠脂肪,以度過忍饑挨餓的日子,俗稱貼秋膘。這可以算是生物界中的普遍規律,自然在多肉植物中也是適用。只不過多肉植物儲存的是水,而不是油。多肉植物耐的是乾旱,而不是飢餓。
現在大家已經知道,多肉植物變肥其實就是在儲存水分以備乾旱。
於是很顯然的,1我們在養護的時候就得讓這些植物感覺自己是在一個可能會幹旱的環境中才行,並適當給足需要的水分以供儲備。要是生活環境水量豐沛,誰還有閒工夫儲水,都忙著生長了。要真有個缺心眼的一門心思儲水,長的葉片又短又圓,那它要怎麼去跟那些葉片又薄又大的競爭陽光呢?植物其實也很精明的。
但相對的,若你摳門到一滴水也不給,那多肉也只能巧婦難為無米炊,最終默默乾癟。所以這裡的關鍵就是一個給水量的控制,這個量得根據具體的養護環境自己摸索和把握,而宗旨就是營造少水環境,不能太濕,也不能幹太久。後文會提供一些判斷的方法,但在澆水之前,有個重要的大前提——就是植物有一個功能健全可以吸水的根系。所以,養肥之前,得先養根。
多肉植物生長緩慢,所以用的生長策略是步步為營,每片葉片都是重要的戰略儲備,而其根部就是供給中心(主要是水分和礦物離子)。供給充沛,儲備才會多,供給不足,就只能消耗儲備了。所以多肉植物的地上部分(葉片、莖桿)和地下部分(根)的大小是呈一定比例,且依據一定規律進行生長的。大致關係是:
1、根大水多,地上部分「瘋長」;
2、根大水少,地上部分往肥厚緊湊里長;
3、根小水多,根部快速生長,地上部分邊生長邊消耗,總大小基本不變或略變小,直至根系變得足夠龐大;
4、根小水少,根部生長停滯或緩慢,地上部分要麼休眠,保持不變,要麼消耗葉片植株變小。
根的大小相對於地上部分而言,可粗略理解為兩者冠幅的大小,也可折換為吸水能力的強弱,比如有些翻盆時根部受傷,吸水能力減弱,也就相當於根系變小,但其恢復速度要比真正的小根系來的快。所以,2要養肥,首先就得有一個健康的大根系。
這裡需要特別一提的是,不同顆粒度的種植介質,土壤的空隙及濕度的變化方式都不相同,多肉在不同介質中長根的速度和根的形態也會有所不同。下面是無根紫珍珠在不同介質中的髮根對比:
其中,沙土、細纖維這兩種種植介質的孔隙度是最小的,新根生長緩慢,不予考慮。纖維顆粒混合土和河沙的孔隙度比較接近,其中新生的根系大小也差不多,但仔細觀察會發現纖維土中的新根較早出現較多分支,新根較細但比表面積略大;而河沙中的新根分支出現的較晚較少,新根也較粗。這是因為河沙的排水性能較好,澆水後過多的水分會下滲流走,根系附近經常是保持低濕的環境,新根要吸到水就必須先擴大根系的冠幅,而後再通過生長分支增加吸水面積;而泥炭纖維保水性能好,新根可以直接通過增加分支來提高吸水面積,不需要過長的粗根來擴大根的冠幅。而從更長的時間上來看,泥炭的長根速度和根的大小會高於河沙,但根系分支較多,相對細弱。考慮到日後養肥需要控水,細弱的根系耐旱性較差,末端容易乾枯,因而合適養肥的根系還是需要從河沙這樣的顆粒土中養出來,而3顆粒土也是養肥的最佳介質,因為顆粒土控水要相對容易很多——但這並不表示泥炭養不出肥實的多肉,只是水分相對難控制些,控制得好也能養出肥肉。
但另一方面,雖然顆粒養出的根粗壯耐旱,但前期剛開始髮根時由於顆粒易干,很難長時間保持髮根所需的濕度,因而無根或少根的植株直接放顆粒土裡髮根經常會面臨根系生長緩慢甚至不長的情況,所以這裡我給大家提供一個較折中的髮根方案,即前期在潮濕的纖維土中髮根,當長出一定數量新根,且新根足夠長足夠健壯後,再放入顆粒土中養根。這樣的根系生長基數比較大,在顆粒土中生長快速,即使不小心干久了一些也不會對新生根系損傷太大。
以上就是對多肉植物秋季養肥的方法介紹,希望大家能夠有所收穫!